联系我们

杜绝医闹从我做起

近日关于医闹和伤医的新闻甚嚣尘上,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使得本已经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患者不信任医生,医生则深感压力巨大,工作中紧绷神经,谨小慎微。造成现在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看病贵和看病难、法规缺失、媒体的报道等,还有很多人认为是政府的不作为和对医护人员的保护不力。我相信面对这种极端情况,政府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其实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强对就医环境的管理。只是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是日积月累而爆发出来的,发生在医院里的不和谐只是这个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文明建设缺位所造成的后果的缩影。但是看病这件事关系到基本的民生,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有倾向性的报道,错误的引导了一些人,相信只有采用极端方式才能引起重视,殊不知鱼死网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无论对医护还是患者,一味的抱怨和对立是无法改善目前形势的,只有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从自身做起,多一些包容,用对话来解决争议。不要让少数极端例子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那样只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笔者曾经学医,后弃医从商,但绝非因为医患关系紧张而放弃做医生。相反,时至今日仍觉得医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一旦选择,则需要穷尽毕生精力,不断学习和努力,才能在医术上有所造诣,其付出可想而知;此外,古今中外的医学大家都同时有一颗大爱之心,急患者所急,以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己任,因此医生这个职业理应受到尊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人人都向钱看;各级政府也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贫富差距加大,老百姓都有一种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就很难建立起来,这一点在各行各业都有体现,如家长与老师、百姓与官员、甚至同事之间或同寝室的同学之间。医患之间的矛盾只是因为其特殊性被放大了,加上现在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某个县城的一件事瞬间会传遍中国,引起广泛关注,这也反映了现在社会的普遍心态是比较浮躁的,大家已经不太习惯没有“爆”点的生活。笔者个人感觉医患之间的关系相比前两年已经改善很多。医患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也需要医、患、政府三方面来共同努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构建和完善医疗保健系统,协调社会资源分配,让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但系统的完善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不想评价政府做得如何,只想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谈几点想法。作为医生个体本身,如何避免医闹的发生。

抱团取暖:加强医生团体的作用,如同国外的医师工会,我们国内也有医师协会,还有很多医生是两会代表,应该通过这些医生组织和有影响力的医生个体加强对政府的游说,推动相关法律的尽快出台,这一点其实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此外,平时多与同行或同学沟通和交流,或许别人处理医患纠纷的经验可以为你所用。

主动寻求法律帮助:很多医护人员在医院的工作很繁忙,其实与社会的接触并不多,有时在面对医患纠纷时很无助,不知道如何处理,虽然很多大的医院已经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医患纠纷,也有法律顾问,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医师自身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来亲自应对,因此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该与至少一个律师建立联系,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求助,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应对。

关注慢性疾病:细心留意一下之前发生的严重医闹或暴力伤医事件就可以发现其中涉及的都是慢性病患者,如耳鼻喉疾病、肾病、肿瘤等,病人受到某种慢性疾病长期折磨,需要经常到医院就诊,当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病人信心降至冰点,不仅对医院和医生产生怀疑,还出现了某种精神障碍,在某些外界因素刺激下,终于爆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获得解脱”。从医学角度来说,长期的慢性疾病不仅是身体上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程的演进,会出现精神障碍,病人会变得抑郁、敏感、多疑,甚至与社会隔绝。对这类患者的管理,要特别关注其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状况。与这种病人沟通时要格外注意方式和语气,努力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此外,慢性疾病的管理中,病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为大部分的治疗和照护是在家庭中,在家人的协助下完成的,医生的诊疗也需要患者和亲属提供准确的信息,如果患者自我放弃,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在老龄化社会中,慢性疾病所耗费的资源可以占到整个卫生系统的80%以上,国外对于慢性疾病的监控和管理较为成熟,对于患者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从要求患者依从(Compliance),即完全听从医生的,被动服从;进化为协调一致(Concordance),即医生帮助患者充分理解病情和治疗计划,与医生达成共识,协调一致,医患之间充分信任与尊重,共同努力。近些年国外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制定了很多指南,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慢性疾病的诊疗效果。国内医生由于工作负荷较大,在疾病管理中更侧重于身体的问题(Physical problem),沟通很难做到因人而异或细致入微,其实沟通是国内医患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学院校在教学中应加入关于病人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医护人员平时应该多注意病人心理的变化,注意自身沟通方式,努力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这一点其实在慢性疾病(如慢性伤口)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患者不信任伤口师,不积极配合,治疗效果肯定不好。

保持乐观:自身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工作,平时应该多与朋友和同学交流,多培养自己工作之外的一些爱好,使自己能保持乐观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即便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也可以有办法化解和发泄。自身的乐观也会影响病人以积极的影响,使其增强信心,乐观的人也更容易获得他人信任。

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多传播正能量,热爱自己的工作,尽量让医患纠纷远离自己;但如果坏运气发生在自己头上,也不应害怕和抱怨,积极应对,办法总是会有的;如果自己的压力实在太大,工作得不开心,离开医院选择其它职业或许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内容转载自@慢伤前沿公众号!

文章导览

评论

评论

这篇文章还没有任何评论。快来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我们注意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本站需要在更现代的浏览器上才能充分展现,我们推荐您下载谷歌Chrome浏览器来浏览本站。

下载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