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伤口感染诊断

本文是国际伤口感染协会(IWII)《2016伤口感染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伤口感染诊断”部分。

了解伤口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以及症状和表现,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医生对伤口感染的推定诊断主要依据对患者、伤口与伤口周围组织、和病人反应如全身炎症反应或败血症等的评估。对伤口感染的综合性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感染风险

个体因素、伤口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伤口感染的发生发展。不同伤口类型(如急性或慢性)发生感染风险不同,很多与手术相关的因素会增加手术部位伤口感染的风险[54,55]。

大部分情况下,伤口感染的发生由多因素决定,当总体累积风险超过患者免疫系统防御能力时,感染即会发生。表2列出了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因素。

伤口感染的表现和症状

健康个体的急性伤口(如手术、创伤、烧伤等)发生感染时,对于有经验的临床医务人员来说,通常容易判断。病人一般会出现典型的伤口感染症状(表1)。然而,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和慢性伤口来说,感染的早发现和诊断有赖于对不明显的或隐秘感染表现的识别。伤口感染的隐蔽表现包括[2,27-36]:

当伤口病人出现可能致命的感染的表现时(如:全身炎症反应、败血症、大面积组织坏死、气性坏疽、坏死性筋膜炎),临床医生应该立即采取措施。

对于特定类型急性伤口的感染诊断,有评分系统和诊断标准可以帮忙。例如,ASEPSIS[67]评分系统已经被验证可用于胸骨伤口SSI(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评估[68]。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制定了伤口感染的定义;然而,仅限于SSI[69]。对于慢性伤口感染的诊断,还没有经验证的评分系统。

实验室检查

微生物学检测、血液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可以配合和辅助临床评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检查有赖于医疗机构的条件,不应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或在没有明确理由时进行[70-72]。下表列出了需进行微生物学分析的情况:

*当病人有败血症表现时,须进行血液培养;此外,也应考虑对其他可能的感染部位进行采样;

*对于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或有糖尿病或周围动脉疾病),考虑对有局部感染表现和/或延迟愈合的慢性伤口进行采样。

获取微生物学分析所需样本的采样技术包括伤口床拭子培养、针吸和组织活检。对于浓性渗出,使用注射器或拭子直接采集。

尽管是最广泛使用的微生物监测方法,伤口培养并不能区分定植和伤口感染[73]。病原微生物在伤口中的分布并不均匀[5],因此使用拭子采集微生物标本的有效性会受到影响。尽管关于哪种样本采集方法最佳还没有权威研究,一些研究认为Levine技术(表4)比Z-swab技术更有效[73-75]。

文献报道建议对于含有耐药菌株的伤口进行伤口组织活检,同时确定抗菌治疗的效果。临床实践中,伤口活检很少作为常规开展[73],原因包括费用较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可能给患者带来的不适[76]。

所有伤口样本必须在采集后4小时内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处理,同时呈送详细的临床病例信息,确保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与伤口样本同时呈送的病例记录应包括:

  • 伤口的详细信息,如解剖位置、病程和病因等;
  • 患者详细病史,如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合并症等;
  • 伤口采样的临床适应症,如临床表现和症状、怀疑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 当前或最近使用的抗生素。

定量分析并不是常规开展。微生物种类的确认需要至少24小时,而厌氧菌、分支杆菌和真菌需要更多时间。当需要快速检测时(例如出现败血症),采用血液培养可以在4小时内获得结果,或由专业实验室人员进行显微镜检查样本可以更快获得抗菌治疗的指导。

新的诊断技术

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结果仅能提供关于一小部分细菌种类的信息,尤其是在慢性伤口[77]。对真菌和厌氧菌的检测需要额外的检测方法。

当拿到药敏结果时,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可能会认为可以不考虑临床适应症而开始使用抗生素。临床医务人员在解读微生物学报告时应谨慎,须考虑病人和伤口情况、及自己的临床判断。如果需要,最好咨询微生物学家或感染疾病专家。

因为很多微生物通过标准技术难以培养,一些专业机构开始使用分子学技术通过基因标志物来判别微生物种类[78-80],其中一些技术被用于识别伤口生物膜。表5列出了一些用于微生物检测的显微镜技术。

此外,DNA测序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识别伤口中的微生物种类,包括培养技术无法识别的微生物,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伤口生物膜获得的基因样本,可以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从而获得微生物DNA序列的多个副本[85]。通过对这些DNA样本进行分析和与DNA序列数据库进行比对,可以识别所有与伤口感染相关的微生物[85],为选择生物膜管理策略提供指导[86]。可以预想,DNA测序会在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87,88]。

内容转载自@慢伤前沿公众号!

文章导览

评论

评论

这篇文章还没有任何评论。快来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

我们注意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本站需要在更现代的浏览器上才能充分展现,我们推荐您下载谷歌Chrome浏览器来浏览本站。

下载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