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褪色的红斑(Nonblanchable erythema)(即 1 期压力性损伤)是局部完整皮肤的顽固性红斑,通常被认为是压疮的早期表现。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褪色红斑的浅表损伤 - 如果持续暴露于压力和/或剪切力 -可能会恶化,直至出现影响深层组织的开放性(2期或更严重)压疮。
不褪色红斑是可逆的,因此并非所有出现不褪色红斑的患者都一定会出现开放性压力性溃疡。相反,由于一些压疮始于深部组织损伤而非浅表皮肤,并非所有溃疡之前都会出现不可褪色的红斑。关于不褪色红斑与压疮发病率的相关性的经验性证据具有不确定性。在本综述中,作者旨在通过个体受试者数据分析来研究不褪色红斑是否是压疮发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ol 182, Feb 1st, 2020, Issue 2: 278-286
背景:关于不褪色红斑在预测 2 期(或更严重)压疮发病率方面的价值,经验性证据具有不确定性。
研究目的:评价受压不褪色的红斑是否是压疮发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方法:研究者在2017年2月进行了电子数据库检索,以确认考虑用不褪色红斑预测任何人群压疮风险的纵向研究。收集了纳入研究的个体受试者数据,并使用预后质量研究工具评估了这些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混合效应逻辑回归分析了Stata中的个体受试者数据,以调查感兴趣的关联。使用建议评估、开发和评估等级评估个体受试者数据分析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从纳入的13项研究(共68 077名受试者)中,获得了3223个受试者的个体数据,其中11.9%(383 of 3223)的受试者在28天内出现了2期或以上的新压疮。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显示,与没有不可褪色红斑的受试者相比,出现不可褪色红斑的受试者在28天随访中发生新压疮的风险更高(Odds ratio 2.72;中等确定性证据)。
结论
对压疮患者进行个体水平数据分析的预后因素评价表明,与没有不可褪色的红斑患者相比,不褪色红斑患者在 28 天内更有可能出现 2 期或以上的新压疮。在实践中识别不可褪色红斑并适当干预以预防压疮非常重要。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已经知道什么?
·压疮预防是医疗系统的高度优先事项。定期检查皮肤以识别皮肤异常是预防溃疡的关键举措之一。
·不可褪色的红斑– 受压时不会褪色的皮肤颜色改变 - 是一种临床上重要的皮肤异常。
·使用常规荟萃分析合成的经验证据对于不可褪色红斑对预测开放性压疮发病率的价值有不确定性;这部分是因为传统技术在汇总研究中不同多变量分析的预后效应方面存在弱点。
本项研究有哪些亮点?
·本预后因素综述使用个体水平的数据分析来克服传统荟萃分析技术的局限性。
·首次有确凿的和中等质量证据证明不可褪色的红斑与压疮发病率的关联。
·与没有不可褪色红斑的个体相比,不可褪色的红斑患者在 28 天内更有可能出现新的 2 期或更严重的压疮,无论年龄、基线压疮风险或是否使用支撑面情况如何。
作者在本综述中提供的强有力的确证性证据表明,一旦在实践中发生红斑,护理人员应确认它是可褪色还是不可褪色。一旦发现不可褪色的红斑,个体发生新发压疮的风险可能更高,应及时提供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阻止向更严重的压疮进展。除了具有临床重要性外,本综述的研究结果强调,不可褪色的红斑应被视为未来压疮预测预后模型中的重要预后因素。然而,这一证据是基于高度标准化的临床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识别不可褪色的红斑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那样,可靠性低。未来的研究可以评估用于测量不可褪色红斑的潜在方法(例如使用透明圆盘或手指测试法)的可靠性。
本综述中的证据主要适用于预测2期压疮,因为仅纳入的一小部分受试者(2.6%,5 of 192)发生了3期溃疡。鉴于 3期和 4 期溃疡可能与 2 期溃疡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途径,未来的研究应评价不可褪色的红斑是否可预测3 期或以上的溃疡。
总之,有中等质量证据表明,不可褪色红斑患者在28天内发生2期或以上新发压疮的几率是无不可褪色红斑患者的两倍以上,且与年龄、基线压疮风险(Braden评分)或使用支持面情况无关。本综述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React to Red Skin”(应对红皮肤)运动(www.reacttoredskin.co.uk),该运动旨在教育社区中的人们使用有关红斑的简单知识来预防压疮。
内容转载自@慢伤前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