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standing Your Wound Care Team:
Defining Uni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Team Models
众所周知,伤口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其可能是不同疾病共同作用导致结果的外在表现,个体化差异较大,尤其是慢性难愈性伤口的病因更加复杂,因此治疗往往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目前在国际上都在强调多学科合作在伤口治疗中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大多都成立了由多学科组成的伤口协会,不同学科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伤口治疗指南,力求以病人为中心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中国,现代伤口理念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一直以来伤口专科护士是伤口治疗的主力军,医生对于伤口治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加上国内医疗体制和医保政策等限制,导致国内的伤口治疗模式多是单学科、单小组或单个人单兵作战。随着最近几年国内社会的老龄化加速,慢性伤口治疗的社会需求激增,医疗界对于伤口治疗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很多学科的医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现代伤口治疗的实践与理念推广中,涉及的学科包括烧伤、骨科、血管外科、普外科、内分泌科、急诊科和儿科等。很多专注在伤口管理的跨国公司也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国内进口品牌的先进敷料厂家有10余家,这些公司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投入呈现爆发式增长,极大推动了国内伤口治疗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促进了现代伤口治疗理念的推广,例如由国外品牌公司支持设立的国际认证伤口或造口治疗师培训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包括ICW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学校和WCET造口治疗师培训学校,每年有数百名护士可以得到国际认证,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伤口治疗师,有些不仅提高了本院的伤口治疗水平,甚至带动了一个地区的伤口治疗水平提高。随着伤口治疗需求的激增和专业人员数量的增长,很多医院已经在开展慢性难愈伤口治疗,或准备开展,但采取何种模式一直是大家在探讨的话题,因为各家医院情况不同,牵头学科和人员不同,可以说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以最大化满足以病人为中心为指导原则来设计适合自己医院的模式,但现代伤口管理对于多学科合作的要求也是大家需要考虑的,在此我们把目前国际上存在的几种伤口团队模式做一个介绍,供大家参考。
目前国际上的伤口治疗团队模式基本分为下面四种:
- 单学科团队(Unidisciplinary)
- 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 学科间(Interdisciplinary)
- 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
1. 单学科团队(Unidisciplinary Team):单个学科人员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没有其他学科人员参与。这种模式对于病因较单一的伤口患者较适合,但对于复杂的慢性难愈伤口常常束手无策,尤其是当患者有很多并发症时。目前国内这种模式较常见。
2. 松散的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团队成员各自独立工作,以解决本学科相关问题为目的,仅从本学科角度给出意见,相互缺乏直接的沟通与交流,不同成员仅可以通过患者病例或医院电子系统看到其他学科的诊疗记录与意见,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缺乏对患者病情的共识,更不会一起开会讨论并制定治疗计划,因此治疗计划不可能完全以患者为中心,无法保证治疗的效率与效果,治疗的进展往往受牵头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与掌握资源的影响。在很多大的综合性医院中往往存在这种模式。
3. 紧密的多学科团队(Interdisciplinary Team):团队成员之间紧密合作,不仅给出专科意见,而且会针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与分析,以患者为中心,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这种模式是伤口团队梦寐以求的模式,但在国内实现的难度很大。
4. 相互融合的多学科团队(Transdisciplinary Team):亦可称为跨学科合作模式,是最高层次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各学科成员相互尊重与理解不同专科成员的业务,职能相互融合,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综合的、整体的治疗,力求解决所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治疗方案实施变得非常非常高效,成功率得到极大保证。这种模式在国外非常成熟的综合性伤口中心中存在。
以上四种模式代表了伤口团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四种最为理想。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的团队处于哪一阶段,根据自己医院的情况,设定一个发展的方向。
内容转载自@慢伤前沿公众号!